同學中就流行這么一個笑談,說EMBA為“飯桶”MBA,E的原意是EXECUTIVE的意思,即高層管理者MBA。EMBA多被中國的學校美其名曰為總裁MBA班。大多是企業(yè)的老板、高層利用業(yè)余時間來上課,大概是一個月湊上三五天集中授課,讀兩年時間左右畢業(yè)。要想系統(tǒng)地學習MBA的理論課程這點時間是很可憐的。中國的大多數(shù)老板又都很忙,抽出這點時間來上課都很困難,更別提提前預習和復習了。坦白地講,EMBA多數(shù)是老板自己在學歷上鍍金,擴大下人脈關系,更多的是交際和生意的需要。EMBA同學之間互相溝通,吃請比較多,所以把EMBA的“EXECUTIVE”就戲稱了“EAT”吃請的“飯桶”MBA。
花大量的金錢和時間讀的MBA給自己帶來了什么?讀MBA的收益是什么?作為一筆重要的人生投資,這個MBA值不值?
讀MBA給自己帶來了系統(tǒng)的管理理論知識?
貌似是的。開的十幾門課程,大多數(shù)課程都帶著MANAGEMENT(管理)這個MBA的熱詞。知識是用來被遺忘的,管理知識也概莫能外。而且管理不是坐在教室里學習就能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的。如果說一個人讀了MBA,就學會管理了,那就等于說,一個人看了一本游泳的理論書,還沒下水就會游泳了一樣,非?;奶瓶尚Α?
讀MBA給自己帶來了實用的技能 ?
這點是事實。特別是筆者讀的全英文的國際MBA,英語的商務技能(口頭書面的溝通、演講、表達)通過MBA的強化訓練是非常有效的,這些是進入國際公司和外企的基本技能門檻。還有演講和溝通的技能,由于MBA討論和案例式的教學方法,對人這些技能的提升是蠻大的。不過技能也是用進廢退的,很多MBA的技能,如英文商務能力,如長期做國內(nèi)市場的話,是會逐步退化的。
讀MBA給自己帶來了一個金字招牌?
某種程度上是。在中國社會這個講學歷不講能力的社會,高學歷,特別是熱門的、名校的MBA是起到一定的市場標簽和市場定價作用。很多國內(nèi)辦的國際商學院,如中歐、長江、北大國際MBA等,都愛標榜自己的學生畢業(yè)后的薪資增長情況,大幅增長和翻倍的很多。這說明MBA的市場價格標簽的功能在起作用。這個只是外表光鮮,大多數(shù)時候,是在被企業(yè)錄用的時候,起個敲門磚的作用。哪個企業(yè)的老板,特別是民營企業(yè)的老板,不會傻到說你是MBA就格外器重你、重用你,在企業(yè)內(nèi)部還是能力和貢獻說話,市場說了算,而不是學歷說了算。
知識會遺忘,技能會退化,金字招牌只能起一時之用,那MBA到底給自己帶來了什么?上MBA的精髓是什么呢?
MBA學員的背景一般都不一樣,有學工的,有學理的;有工作十幾年的,有工作三四年的;有政府的,有企業(yè)的;有金融證券咨詢務虛的,也有撅屁股干實業(yè)的;有外企的,也有民企的;有自己當老板的,也有給別人打工的;有國內(nèi)的,有國外的;有東北的,也有西南的,總之是天南地北的。坦白地講,就是一個“大雜燴”,典型的“雜牌軍”。MBA是如此,EMBA更甚。為何MBA要把自己的學員搞得這么復雜?目的就是要讓大家互相摩擦,互相了解,互相碰撞,擦出靈感與火花,他山之石可以攻玉。
只有你欣賞別人了,才會獲得別人的認同,有了認同,才有了團隊的信賴,有了信賴,才有了團隊的凝聚力,有了凝聚力,才有了團隊的戰(zhàn)斗力和競爭力。在MBA課堂里這種戰(zhàn)斗力與競爭力靠分數(shù)體現(xiàn),在企業(yè)就靠銷售與利潤體現(xiàn)了。企業(yè)里也是五湖四海、背景各異的人組成的組織。如果一個人能學會欣賞別人,多看別人的優(yōu)點,少看別人的缺點,用人的長處,規(guī)避人的短處,這個組織、這個團隊、這個企業(yè)就會異常強大。TEAM團隊的解釋就是TOGETHER EVERYONE ACHIVE MORE,沒有完美的個人,只有完美的團隊。做到這些的基礎就是要學會欣賞別人,是打心眼里的欣賞,而不是表面文章。這是MBA能給到學員的最好的訓練。這種欣賞別人的心態(tài)與技能是要終身學習的。